近日,有日媒报料,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积极筹备访华事宜。如果此事为真,那就意味着特朗普要放弃对华关税/贸易战。否则,在激烈对抗的大背景之下是不可能有机会的。难道在被中国“硬杠”之后特朗普真要回心转意?
据日媒《日经亚洲》6月28日消息,美国官员正在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华行程制定计划,今年晚些时候,特朗普或将率领由数十名首席执行官(CEO)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尽管此消息并没有得到白宫和特朗普的确认,可他急于访华的心情也是路人皆知的。另外,如此大的“阵仗”,特别是那么多的企业CEO参加,想保密也难。
重要的是,近来我方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他急于访华之情给予过积极的回应。
在“伦敦会谈”前的通话后,特朗普曾经表示对我方访华的邀请给予感谢。这表明在通话中确实谈及过此事。但肯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特朗普必须拿出诚意解决双方的争端。也只有双方真正达成具有“确定性”的经贸协议之后,双方才能“聚首”签字。
而“伦敦会谈”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通话”共识,也就是特朗普在朝正确的方向上与中国相向而行。
如今,在伦敦会谈两周后双方就“框架细节”达成了共识,我方放宽稀土相关材料的出口管制,美方相应地取消“限制措施”。这样一来,双方为达成新的经贸协议就基本上扫除了障碍。谈成协议后由双方元首签字生效,这也是双方的约定。在此时特朗普积极准备访华事宜,自然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还有就是,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方正式宣布将在9月3日举行“盛大阅兵”活动。届时肯定会邀请众多的国家元首前来,这或许是特朗普访华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普京早早就预定了前来,且一来就待4天。如果特朗普也能来,那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国家领导人的首次聚首,也足以成为美谈了。
巧合的是,日内瓦会谈共识中有一项是“尾巴关税”生效日期暂停90天。到日子的时间也就在9月3日之后几天。也就是双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要么达成协议,要么继续“开战”。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至少在9月3日之前双方有达成协议的可能,也就是有直接见面签署协议的可能。这个时间段内实现访华,确实可能性非常之大。
实际上,自特朗普上任后也是一直在推动访华事宜。之所以没能实现上任后“百日访华”计划,主要是他不顾中国警告发起了关税战。
正因为如此,惹得中国强烈表态:“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不要说访华的要求,就是连通个电话都难。而这一段时间以来,特朗普或白宫方面也是不间断地自曝自炒通话或访华消息。说明访华对于他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大事件。
如今,在双方签署了落实共识的“框架细节”协议之后,又开始炒作或筹备访华事宜,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那么,现在中美双方沟通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特朗普能否实现访华,或者说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访华了。
对于特朗普能否实现访华愿望,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要实现访华就必须放弃目前的关税战和打压中国经济的“消极措施”。也就是彻底改变他此前设计的对华战略。也就意味着他要回心转意了。
那么,他为何这么快就回心转意了呢?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实现他尽快访华的愿望?
关税战的目标可以说是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之势。二是让美国再次伟大。
不管是从遏制中国还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出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强推美国优先或第一。实际上就是巩固或重塑美国的霸权地位。
如果能够以极限施压的手段迫使中国妥协让步,迟滞了中国发展脚步的同时,就可以快速提振美国经济。同时也可以巩固住美国科技和军事的霸主地位。这样美国自然也就再次伟大了。
然而,这一切都是以遏制住了中国或逼中国妥协让步为前提。一旦中美进入贸易战甚至是全面对抗的模式,特朗普就得掂量一下美国能否承受这个代价了。
极限施压也好,战争边缘游戏也罢,原则上并非是直接斗个你死我活,而是迫使对手后退认栽。一旦与中国进入全面关税或贸易对攻的模式,对美国的伤害可就是巨大到难以承受的程度了。这不是特朗普想要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当特朗普先声夺人地把关税战一下子提升到了极限之后,中国也迅速毫不含糊地展开了“极限反击”。自知美国承受不起这个极限对抗的代价,特朗普也就只能是开始认怂求谈判解决问题了。
这就是他一开始就强调要美国人顶住关税战所带来的痛苦和他对中国的强烈反制感到头痛的重要原因了。
尽管与中国脱钩已经是美国内部的“共识”,可目前的时机不成熟。中美脱钩的前提:一是重建了美国的制造业。二是摆脱了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三是完全把中国孤立于新的供应链体系之外。实际就是不能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的伤害。
因此,脱钩的过程不能过快,得循序渐进才行。虽然当年设计的对华接触战略失败了,但目前还没有到全面脱离接触的时候。何况众多的国际难题和地区紧张冲突局势的管控还需要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
因此,当中国真的要打就奉陪到底的时候,特朗普也只能是回过头来与中国谈判解决问题了。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要避免中美关系继续恶化或恶斗升级。这与前总统拜登挂在嘴边的负责任地管控双边关系避免误判是一脉相承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做好与中国“对决”准备的情况之下,在中国不后退的情况之下,特朗普目前只能是回过头来“认怂服软”。
由于世界供应链已经被美国严重破坏,世界经济复苏严重受阻,美国经济始终没能摆脱危机的困扰,此时也只能是回过头来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否则,还没等与中国展开“对决”,先引爆了美国衰退危机,那这“竞争”可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穷凶极恶地打关税战,正是因为清楚以美国自身的能力无法摆脱衰退危机。不与中国合作美国都走不出困境。
既然不能逼中国屈服或为美国化解危机服务,那就只能是回过头来与中国“合作”了。这符合丛林法则理念。
其实,这一次特朗普推出的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政策,或者说设计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计划,基本上是在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
对内精简机构以裁员、节支、降耗,这与中国的改革是非常相似。而重振美国制造业也好,实现雇美国人购美国货也罢,这明显的是要把内部消费导向型经济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至少是部分的转型。
其实,目前来看,仅以关税战的手段,就想迫使跨国资本和跨国企业流向美国,似乎是很难的。因为全世界的国家都在抵制。而重振美国制造仅靠美国自己,即使有再多的美元也难以实现。
既然斗不垮中国这个对手,那就不如把中国这个对手变成合作伙伴。
中国不仅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占尽优势,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信息通讯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高科技领域也是异军突起。甚至于在美国严厉打压的半导体芯片制造方面,成熟制程产品制造也是占有优势。
要重振美国制造,这些领域恰恰是重点。而在这些领域如果能够引进中国设备技术和管理方式以及资本和市场,这对美国才更有利。
在中欧经贸磋商过程中,欧洲就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方案。那就是要中国“以技术换市场”。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情景简直是一样的。恐怕特朗普目前也会有这个想法。
而对于中国来说,还真的是应了那句“30年河东,40年河西”之说。中国的产能巨大,中国的高技术也需要有一个国际上的用武之地。中国一些高新特企业的资本和产能也确实急于战略转移或者说投资国外。
既然特朗普想效仿中国模式,那让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帮助美国重建制造业,让中国“以技术换美国市场”,甚至于在美国生产再出口世界和中国,这也肯定是一个重要的设想。而且这就对美国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可惜的是,特朗普一上来就搞了个对华双向投资限制政策。他一个劲地强调要求中国对美国开放市场,自然相应的也就需要对中国开放市场。当然这必须包括解除投资限制。
如此一来,正符合了中国建立消费型社会和经济的大方向,也更符合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理念。走出去请进来,这是双向奔赴的事。
特朗普急于访华,和他目前与盟友国家的关税僵局有一定的关系。
搞不定中国还算不上失败,如果连盟友国家都要坚决反制,那美国的霸权时代也就真的彻底结束了。重要的是美国又多出来了一个“竞争对手”。
如果特朗普想迅速地与中国签署协议,那就意味着他要对盟友国家出重手。而实际上,不管是重振美国制造还是解决衰退危机又或是抢占国际市场,欧洲的态度才是美国最重要的一环。
至少缓解了与中国的关系或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与盟友国家关税战的损失。至少不会面对被关税围攻的局面。
而一旦中美关系缓和,欧洲等盟友国家失去了支撑也就只能是认栽服软了。
还有一点就是,趁盟友国家与中国还没有谈妥合作事宜的时候,抢先与中国达成协议,也就等于是抢占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优势。
我早就说过,欧洲人如果不能尽早地明确自己的立场,或者说总是那么犹豫不决,就一定会被中美俄三国“车裂”。
欧洲与俄罗斯的敌意渐浓,关系难以逆转。在对华战略问题上一直是犹豫不决,甚至于还梦想着能够遏制中国,中国当然对于欧洲的合作共赢就逐渐地失去了兴趣。
欧洲在美国面前又总是坚持要独立自主,这美国对欧洲的耐心也是有限的。绝不会接受其独立成极。那意味着又多了个战略对手。
所以,面对如今的欧洲,中美俄三个大国都希望欧盟快速地沦落下去。欧盟的存在就不符合三方任何一方的利益了。
特朗普急于访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拜登相比。拜登这四年里,一直没能实现访华的愿望。在最后一刻也没给他面子。
特朗普与拜登是一对死敌,这二位在哪个方面都想比拼。如果特朗普能够尽快地实现访华,就足以证明其外交能力远强于拜登。
最后就是,特朗普目前的支持率严重下滑。2年后的中期选举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目前无法迅速地使美国经济向好,甚至于继续下滑,那就肯定要输掉中期选举。
如果中期选举失利,那特朗普再连任四年的梦想就一点戏也没有了。如果能够赢得中期选举,他才会接着推动四年后的连任之事。